Vue2 模板编译三部曲(一)|架构设计 & 解析器 Parser
✨ AI 摘要
文章详细介绍了 Vue2 模板编译的架构设计和解析器部分的实现原理。解析器主要包括
parse
方法和parseHTML
方法的实现机制。parse
方法通过parseHTML
方法提供的start
、end
、chars
和comment
钩子函数,将HTML
结构转换为 AST。parseHTML
方法则通过正则匹配和栈结构,从左到右遍历HTML
字符串,解析其标签和内容,最终生成AST
树。本文档还深入分析了各个钩子的作用及其在解析过程中的触发时机,并简要讨论了解析过程的复杂度。
前言
写这篇文章最初的契机是 Vue3.4 针对 Parser 解析器性能进行了显著优化,其中解析速度提高了一倍左右,如此惊艳的效果让我很是好奇,所以想写一篇对比分析 Vue3.4 和 Vue2.7 解析器实现差异的文章。
写着写着发现,既然都写了解析器,干脆把编译器都串起来吧,对 Vue 模板编译原理的认知也能更体系化,于是乎,有了《Vue 模版编译三部曲》 系列篇的想法。
写着写着又发现,Vue2 和 Vue3 在架构和具体实现上都有很大不同,遂为了方便阅读,也为了方便写作控制章节篇幅,于是乎,有了 Vue2 和 Vue3 两个系列。当然可能的话,系列最后会总结对比分析,如同登山一样,最后站在顶上登高望远,站在更高层级上总结对比。果然坑是越挖越多。
“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”,让我们从 Vue2 源码开始开启本系列吧!
本系列相关核心代码已经整理到了 Github,欢迎收藏享用~
何谓编译三部曲
熟悉前端编译原理的小伙伴们都知道,前端的编译原理基本可分为三步走:
- 解析
Parser
:Code → AST - 转换
Transformer
:AST → AST - 生成
Generator
:AST → Code
典型的应用工具就是大家熟知的 Babel ,它的主要任务是将现代 JS 代码转换成兼容性更好的旧版 JS 代码。那么 Vue 模板编译的目的是什么?Vue 官网文档在《渲染机制》章节中描述了如下的渲染流程图:
Vue 渲染机制流程
如上图所示,Vue 为了提高性能,在运行时使用虚拟 DOM 来代替真实 DOM 的直接操作,它允许 Vue 在内存中进行高效的更新和计算,然后将这些变化一次性批量应用到真实 DOM 中,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绘和重排,提高渲染性能。
那么具体如何(高效地)操作虚拟 DOM 呢?为此 Vue 引入了渲染函数(render function
)的概念,它可以使用 JS 来定义组件的结构和内容,不再局限于模板语法。特别是在需要复杂逻辑或动态内容的场景下,可以提供强大灵活性。此外,渲染函数可以与 JSX 结合使用,使得 Vue 开发体验更加接近 React。
那么问题来了,渲染函数怎么来的呢?
终于回归正题,这就是 Vue 模板编译的目的:将模板字符串(Template
)转换为渲染函数(render function code
)。和 Babel 工作原理类似,模板编译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
- 解析
Parser
:将模板字符串转换为抽象语法树(AST),以便后续处理。 - 转换
Transformer
:对生成的AST进行变换和优化,提升渲染效率。 - 生成
Generator
:将优化后的AST转换为最终的渲染函数代码,供浏览器执行。
此谓之 Vue 模板编译“三部曲” 也!
编译器架构设计
在分析 Parser 源码之前,我们还是先整体看下编译器源码的架构和模块设计。
模板编译相关的代码放在 src/compiler
文件夹下,其中 index.ts
入口文件如下所示。从代码逻辑可以清晰地看见前面所说三个阶段。
// src/compiler/index.ts*
import { parse } from './parser/index'
import { optimize } from './optimizer'
import { generate } from './codegen/index'
import { createCompilerCreator } from './create-compiler'
import { CompilerOptions, CompiledResult } from 'types/compiler'
export const createCompiler = createCompilerCreator(function baseCompile(
template: string,
options: CompilerOptions
): CompiledResult {
// 1. 解析
const ast = parse(template.trim(), options)
// 2. 转换/优化
if (options.optimize !== false) {
optimize(ast, options)
}
// 3. 生成
const code = generate(ast, options)
return {
ast,
render: code.render,
staticRenderFns: code.staticRenderFns
}
})
关于三阶段的具体实现,我们会按章节分别介绍。这里可以稍微看一下入口文件实现,createCompiler
作用是传入模板字符串和配置 options
创建一个定制化的编译器“实例”。这里用了一个高阶函数技巧,通过 createCompilerCreator
函数传入 baseCompile
函数创建最终需要的编译器实例。createCompilerCreator
简化后核心代码如下:
// src/compiler/create-compiler.ts
import { createCompileToFunctionFn } from './to-function'
export function createCompilerCreator(baseCompile: Function): Function {
return function createCompiler(baseOptions: CompilerOptions) {
function compile(
template: string,
options?: CompilerOptions
): CompiledResult {
const finalOptions = Object.create(baseOptions)
// ..
// 使用传入的 baseCompile 来真正编译模板
const compiled = baseCompile(template.trim(), finalOptions)
// ..
return compiled
}
return {
compile,
compileToFunctions: createCompileToFunctionFn(compile)
}
}
}
这里返回的 createCompiler
函数的运行结果就是一个编译器“实例”,包含 compile
和 compileToFunctions
两个方法属性:
compile
:负责模板字符串的编译,返回的结果其实是前面传入的baseCompile
的返回结果,即一个包含AST
、render
渲染函数和staticRenderFns
静态渲染函数的对象。compileToFunctions
:将compile
转化为可执行的渲染函数,应用场景是在浏览器中直接使用模板字符串而不是预编译的模板,以便在 Vue 运行时执行。这里又用了一个高阶函数createCompileToFunctionFn
,其核心逻辑如下。
export function createCompileToFunctionFn(compile: Function): Function {
const cache = Object.create(null)
return function compileToFunctions(
template: string,
options?: CompilerOptions,
): CompiledFunctionResult {
// ..
// 缓存,避免重复编译
if (cache[key]) {
return cache[key]
}
// 真正的编译逻辑,使用传入的 compile 方法
const compiled = compile(template, options)
const res: any = {}
// 将编译得到的 render 代码转换为函数
res.render = createFunction(compiled.render, fnGenErrors)
// 静态渲染函数,用于渲染静态节点,可以提高渲染性能
res.staticRenderFns = compiled.staticRenderFns.map(code => {
return createFunction(code, fnGenErrors)
})
// 更新缓存
return (cache[key] = res)
}
}
从这两个高阶函数的应用来看,Vue 在编译器入口的实现和导出上,蕴含了“策略模式”、“依赖注入”等优秀的设计模式思想。在 src/compiler/index.ts
中传入的 baseCompile
是真正的核心“业务”逻辑,它实现了核心的编译逻辑,而背后的高阶函数 createCompilerCreator
和 createCompileToFunctionFn
则是底层通用的配置处理逻辑和“胶水”代码,比如编译配置的合并、错误警告处理等等”。
通过这种设计模式,createCompilerCreator
返回的 createCompiler
函数在内部封装了编译逻辑,为外部调用者传入的 baseCompile
核心编译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上下文,最后对外暴露较为简洁的 compile
,compileToFunctions
核心接口,而调用者并不需要关心内部的复杂实现。
上述编译源码的逻辑流程图如下所示:
Vue2 模板编译源码流程
什么是 Parser
Vue parser 的主要作用是将 <template>
模板字符串转换成 AST
(抽象语法树,可以理解成具有特殊格式的描述对象),比如 <template>
中的源码如下:
<div>
<h1>hello</h1>
<text>{{name}}</text>
</div>
解析后的 AST
后如下:
{
"type": 1,
"tag": "div",
"attrsList": [],
"attrsMap": {},
"rawAttrsMap": {},
"children": [
{
"type": 1,
"tag": "h1",
"attrsList": [],
"attrsMap": {},
"rawAttrsMap": {},
"parent": [Circular * 1],
"children": [
{
"type": 3,
"text": "hello"
}
],
"plain": true
},
{
"type": 1,
"tag": "text",
"attrsList": [],
"attrsMap": {},
"rawAttrsMap": {},
"parent": [Circular * 1],
"children": [
{
"type": 2,
"expression": "_s(name)",
"tokens": [
{
"@binding": "name"
}
],
"text": "{{name}}"
}
],
"plain": true
}
],
"plain": true
}
parse:入口方法
对外导出的 parse
方法在文件 *src/compiler/parser/index.ts
* 中,源码简化如下:
// src/compiler/parser/index.ts
/**
* Convert HTML string to AST.
*/
export function parse(template: string, options: CompilerOptions): ASTElement {
let root: ASTElement
// ..
parseHTML(template, {
// 省略其他配置项
start(tag, attrs, unary, _start, _end) { /** .. */ }
end(_tag, _start, _end) { /** .. */ }
chars(text: string, _start?: number, _end?: number) { /** .. */ }
comment(text: string, _start, _end) { /** .. */ }
}
// 最终返回的 AST 树的根结点
return root
}
- 可见,
parse
方法核心是通过parseHTML
方法并结合其提供的start
,end
,chars
,commont
等 hooks 回调钩子来实现将 HTML 结构转换成 AST。
parseHTML:真正的主角
parse hooks 解析钩子
我们可以先看下 parseHTML 方法的参数:
html
: string 类型,即我们传入的模板字符串内容,符合 HTML 格式options
: 解析选项参数,类型如下,主要是提供了start
,end
,chars
,commont
四个解析生命周期中的回调钩子,我们暂且称之为parse hooks
,方便外部在解析过程中实现自定义逻辑。那具体什么时候触发这些hooks
呢?tsexport interface HTMLParserOptions extends CompilerOptions { start?: ( tag: string, attrs: ASTAttr[], unary: boolean, start: number, end: number ) => void end?: (tag: string, start: number, end: number) => void chars?: (text: string, start?: number, end?: number) => void comment?: (content: string, start: number, end: number) => void }
举个例子,下面这段 HTML 的解析过程如下所示:
<div><h1>hello</h1><text>{{name}}</text></div>
解析过程示意图如下所示:
可见 parseHTML
的解析顺序是从左往右顺序进行的,相当于从左往右遍历,遍历到对应位置就触发对应的 hooks
。
parse
方法其实就是通过 parseHTML
对应的 hooks
和参数来创建对应的 AST
节点,最终形成我们需要的 AST
树。我们先不用关心 parseHTML
具体怎么遍历解析的,这部分我们下文会专门分析,我们可以先看看 parse
方法怎么在 hooks
中创建 AST
的。
start 钩子
start hook
在遇到开始标签(Opening Tag
)时触发,对应参数如下:
start?: (
/** 标签名,比如 div, text, .. */
tag: string,
/** 标签属性 */
attrs: ASTAttr[],
/** true 表示是自闭合标签,比如 <img/> */
unary: boolean,
/** 开始位置索引 */
start: number,
/** 结束位置索引 */
end: number
) => void
start hook
代码简化如下:
/** start 回调 */
start(tag, attrs, unary, _start, _end) {
// ..
// 创新新的 AST 节点
let element: ASTElement = createASTElement(tag, attrs, currentParent)
// ..
// 处理结构体指令 v-for v-if v-once
if (!element.processed) {
processFor(element)
processIf(element)
processOnce(element)
}
// 根结点赋值
if (!root) {
root = element
}
// 如果不是自闭合便签,压入栈
if (!unary) {
// 更新父节点
currentParent = element
// 入栈
stack.push(element)
}
// 是自闭合标签
else {
// 按结束标签流程再处理下
closeElement(element)
}
}
这里通过 createASTElement
创建了一个 type = 1
的元素类型 AST 节点:
export function createASTElement(
tag: string,
attrs: Array<ASTAttr>,
parent: ASTElement | void,
): ASTElement {
return {
type: 1,
tag,
attrsList: attrs,
attrsMap: makeAttrsMap(attrs),
rawAttrsMap: {},
parent,
children: [],
}
}
每次遇到开始标签时都会将元素入栈 stach
,这样等遇到对应的结束标签时,此时栈顶的元素就是当前结束标签对应的开始标签。另外,自闭合标签也是触发的 start hook
,但不会入栈。
end 钩子
end hook
在遇到结束标签(Closing Tag
)时触发,对应参数如下:
end?: (
/** */
tag: string,
/** 开始位置索引 */
start: number,
/** 结束位置索引 */
end: number
) => void
end hook
代码简化如下:
end(_tag, _start, _end) {
const element = stack[stack.length - 1]
stack.length -= 1
currentParent = stack[stack.length - 1]
closeElement(element)
}
这里主要对 stack
的管理,将当前结束标签对应的开始标签(即栈顶元素)出栈。
chars 钩子
chars hook
在遇到元素内容(Content
)时触发,对应参数如下:
chars?: (
/** 文本内容 */
text: string,
/** 开始位置索引 */
start?: number,
/** 结束位置索引 */
end?: number
) => void
chars hook
主要处理元素内容的文本部分,代码简化如下:
chars(text: string, _start?: number, _end?: number) {
// 文本节点只能是子节点,不可能是其他节点的父节点,
// 所以直接作为子节点挂载到当前父节点上
const children = currentParent.children
// ..
if (text) {
let res
let child: ASTNode | undefined
// 如果是表达式文本, 创建 type=2 文本节点
if (!inVPre && text !== ' ' && (res = parseText(text, delimiters))) {
child = {
type: 2,
expression: res.expression,
tokens: res.tokens,
text,
}
}
// 如果是普通文本, 创建 type=3 文本节点
else if (
text !== ' '
|| !children.length
|| children[children.length - 1].text !== ' '
) {
child = {
type: 3,
text,
}
}
if (child) {
// 通过引用赋值,挂载到当前父节点上
children.push(child)
}
}
}
这里通过判断文本类型,创建一个 type = 2
的表达式文本类型节点 ASTNode
,或者 type = 3
的普通文本类型节点 ASTNode
,并添加到父节点的最后一个子节点位置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里的 parseText
方法使用来判断是否包含变量文本,如果包含的话该方法内部会对变量文本进行二次解析处理, 包裹的变量会变成如下所示的
_s(xx)
形式。可见,对于文本中特殊变量的处理并不是在 parseHTML
内部处理的,而是在 chars
钩子中交给外部自行处理的。
// 解析前的 text
'hi {{name}}'
// parseText 解析后返回对象
{
expression: '"hi "+_s(name)',
tokens: [ 'hi ', { '@binding': 'name' } ]
}
comment 钩子
comment?: (
/** 注释内容 */
content: string,
/** 开始位置索引 */
start: number,
/** 结束位置索引 */
end: number
) => void
comment hook
主要处理注释部分,代码如下:
comment(text: string, _start, _end) {
if (currentParent) {
const child: ASTText = {
type: 3,
text,
isComment: true,
}
currentParent.children.push(child)
}
}
comment hook
同样创建了 type = 3
的普通文本节点 ASTText
,但拥有 isComment: true
特别属性。
parse hooks 小结
parse
方法实现从模板到 AST
的转换,核心是通过 parseHTML
方法暴露的 start
, end
, chars
, commont
四个解析生命周期中的回调钩子 parse hooks
,针对各个标签创建对应的 AST
节点,最终连接起来形成一个 AST
节点树。
parseHTML 解析原理
从源码中的注释可以看出,核心的 parseHTML
方法是参考开源的 htmlparser
方法。
// src/compiler/parser/html-parser.ts
/*!
* HTML Parser By John Resig (ejohn.org)
* Modified by Juriy "kangax" Zaytsev
* Original code by Erik Arvidsson (MPL-1.1 OR Apache-2.0 OR GPL-2.0-or-later)
* http://erik.eae.net/simplehtmlparser/simplehtmlparser.js
*/
parseHTML
源码实现有 270 行左右,简化后如下,具体源码注释可参考 Github。
export function parseHTML(html: string, options: HTMLParserOptions) {
const stack: any[] = []
let index: number = 0
let last: string, lastTag: string
// 从左到右遍历 html
while (html) {
last = html
/** 根元素标签或者非 script/style 标签下内容 */
if (!lastTag! || !isPlainTextElement(lastTag)) {
let textEnd = html.indexOf('<')
/** 1. `<` 打头 */
if (textEnd === 0) {
/** 1.1 Comment: 普通注释, `<!--` 打头 */
if (comment.test(html)) {
// 直接截取步进
}
/** 1.2 Conditional Comment: 条件注释, `<![` 打头 */
if (conditionalComment.test(html)) {
// 直接截取步进
}
/** 1.3 Doctype: <!DOCTYPE> 声明 */
const doctypeMatch = html.match(doctype)
if (doctypeMatch) {
// 直接截取步进
}
/** 1.4 End tag: 结束标签 </xxx> */
const endTagMatch = html.match(endTag)
if (endTagMatch) {
// 解析结束标签,触发 end 钩子
}
/** 1.5 Start tag: 开始标签 <xxx>, 自闭合标签 <xxx/> */
const startTagMatch = parseStartTag()
if (startTagMatch) {
// 匹配到标签则触发 start 钩子
handleStartTag(startTagMatch)
// ..
}
}
/** 2. 特判场景: 处理普通文本中的 < 符号 */
if (textEnd >= 0) {
// 截取步进
}
/** 3. 没有 < 符号,那么直接视为普通文本 */
if (textEnd < 0) {
// 截取步进
}
if (options.chars && text) {
// 触发 chars 钩子
}
}
/**
* 非根元素标签且为 script、style、textarea 标签内容
* 可以完全看做文本,在本轮循环中和结束标签一起处理,
* 并且触发 char 钩子
*/
else {
// ..
parseEndTag(stackedTag, index - endTagLength, index)
}
// 如果没有需要处理的话,直接当做文本触发 char 钩子,并退出循环遍历
if (html === last) {
options.chars?.(html)
break
}
}
}
parseHTML
的解析逻辑流程图如下所示:
- 初始化
- 创建一个空的栈
stack
用于存储解析过程中遇到的标签。 - 初始化索引
index
为 0,表示当前解析到的位置。 - 初始化变量
last
和lastTag
用于记录上一次解析的 HTML 片段和标签。
- 创建一个空的栈
- 循环遍历
while
循环遍历html
字符串,每次循环开始时,将当前的html
字符串赋值给last
,以便后续检查是否有处理进度- 每次循环过程中,根据已经匹配的字符串进行删除(步进),直到
html
为空字符串时,说明整个文本匹配完成。
- 循环内部正则匹配:通过正则匹配开始标签(开始符号、标签属性、结束符号)、文本内容(注释、普通文本)、结束标签,主要有以下条件分支:
- 根元素或者正常元素标签内容
- 如果当前解析位置为
<
,则进行如下处理:- 普通注释:匹配
<!--
注释标签,直接跳过。 - 条件注释:匹配
<![
条件注释标签,直接跳过。 DOCTYPE
注释:匹配<!DOCTYPE>
声明,直接跳过。- 开始标签:匹配
<xxx>
或<xxx/>
自闭合标签,调用parseStartTag
解析并处理,并触发start
钩子函数。 - 结束标签:匹配
</xxx>
结束标签,调用parseEndTag
解析并处理,并触发end
钩子函数。
- 普通注释:匹配
- 普通文本处理:
- 如果在普通文本中遇到
<
符号,需要进行特判处理。 - 没有
<
符号,直接当做文本处理。 - 匹配到文本最后会触发
chars
钩子。
- 如果在普通文本中遇到
- 如果当前解析位置为
- 特殊标签内容:对于
script
、style
、textarea
等标签,其内容视为普通文本,在本轮循环中一并处理,并触发chars
钩子。
- 根元素或者正常元素标签内容
- 栈维护
DOM
层级关系:通过栈stack
来记录所有正在处理的标签,解析到开始标签就入栈,解析到结束标签就出栈,根据入栈出栈顺序来生成树结构。
复杂度分析
parseHTML
方法主要通过栈和while
循环来实现,每次循环都会截取已匹配的内容并且往后面步进,因此循环遍历的时间复杂度为线性 $O(n)$。看似线性的时间复杂度,但实际表现可能会不尽人意,影响性能的瓶颈就是大量的正则匹配和前瞻搜索(比如向前搜索 < 符号以及闭合标签位置等等),这些都可能导致时间复杂度在最坏情况下逼近 $O(n^2)$。parser
中使用的正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,复杂正则匹配的时间复杂度可能随待匹配长度呈指数级增长,导致影响性能。
export const unicodeRegExp
= /a-zA-Z\u00B7\u00C0-\u00D6\u00D8-\u00F6\u00F8-\u037D\u037F-\u1FFF\u200C-\u200D\u203F-\u2040\u2070-\u218F\u2C00-\u2FEF\u3001-\uD7FF\uF900-\uFDCF\uFDF0-\uFFFD/
const attribute
= /^\s*([^\s"'<>/=]+)(?:\s*(=)\s*(?:"([^"]*)"+|'([^']*)'+|([^\s"'=<>`]+)))?/
const dynamicArgAttribute
= /^\s*((?:v-[\w-]+:|[@:#])\[[^=]+?\][^\s"'<>/=]*)(?:\s*(=)\s*(?:"([^"]*)"+|'([^']*)'+|([^\s"'=<>`]+)))?/
const ncname = `[a-zA-Z_][\\-\\.0-9_a-zA-Z${unicodeRegExp.source}]*`
const qnameCapture = `((?:${ncname}\\:)?${ncname})`
const startTagOpen = new RegExp(`^<${qnameCapture}`)
const startTagClose = /^\s*(\/?)>/
const endTag = new RegExp(`^<\\/${qnameCapture}[^>]*>`)
const doctype = /^<!DOCTYPE [^>]+>/i
const comment = /^<!--/
const conditionalComment = /^<!\[/
const reStackedTag = reCache[stackedTag] || (reCache[stackedTag] = new RegExp(`([\\s\\S]*?)(</${stackedTag}[^>]*>)`,'i',))
text = text.replace(/<!--([\s\S]*?)-->/g, '$1').replace(/<!\[CDATA\[([\s\S]*?)\]\]>/g, '$1')
- Vue3.4 对于解析器进行了重写将解析器速度提高了近 1 倍,正如其 issue 所介绍的,新版本重构主要是解决旧版本大量正则匹配和前瞻搜索的性能瓶颈。
最后
作为本系列的开篇,先介绍了模板编译整体的“三部曲”架构,然后才是第一步解析器的详细介绍。解析器源码实现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:
parseHTML
:词法分析器,扫描模板字符串并将其转换为一系列标记(tokens),并且提供了处理不同类型标记的 hooks。parse
:语法分析器,根据parseHTML
提供的 tokens 和 hooks 进一步构建 AST。
其中比较复杂难理解的是核心的 parseHTML
方法,其实现原理是一个递归下降解析器,当然其使用到的大量正则匹配和前瞻搜索也是主要的性能瓶颈,未来我们可以具体看看 Vue3 解析器是如何重构来提高性能的。